400&&300&&0&&5e89ca20-57d2-4543-b098-5d536e7f1941
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网络系列论坛2020于5月12日-14日在线上成功举办。论坛通过报告的形式,邀请了国内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旨在增加各方了解,增进深入合作,增强地球科学与地质学,地貌学,甚至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5月12日上午会议开幕,主办单位代表们介绍了论坛的基本情况,并发表了欢迎讲话。在之后的讲座上,各位专家运用文字、图片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全面生动地为听众们进行了深入地解读。
武汉大学的廖明生教授作了题为“为地壳做个影像诊断——雷达干涉测量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何建坤研究员作了题为“地震发生的丛集特征”的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熊熊教授作了题为“地震大地测量:从弹性到粘弹性”的报告,中南大学的吴立新教授作了题为“地震的遥感前兆——以汶川地震为例”的报告,长安大学的李振洪教授作了题为“基于雷达遥感技术的广域地质灾害快速探测与更新”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张怀教授作了题为“数值模拟在地震学中的挑战”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倪四道研究员作了题为“崎岖不平的地球内部界面”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单新建研究员作了题为“从地壳运动图像看地震”的报告。
本实验室主任张怀教授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计算地球动力学的学科发展和计算地球动力学在地震学研究中遇到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报告着重描述了当前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地震灾害研究范式,包括双驱动建模的基本概念、流程和发展思路等。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倪四道研究员首先简要的介绍了大地测量学、板块构造学说和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然后分享了近年有关地球深部圈层结构和几何形态、识别圈层界面、认识深部地幔对流模式、地表地形变化等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地球内部复杂的圈层和各向异性结构的几何形态。
本次活动由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办。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多家单位协办。
本次研讨会的视频已共享至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HI2i2G2oga-cmBsQHmvBA#list/path=%2F
提取码:o969
(新闻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震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