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第二期研讨会(WTGTP-2020)于2020年11月24日成功举办。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和北京大学宋晓东教授分别做了题为“青藏东部-滇西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和“世界屋脊是如何形成的?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变形”的报告。此次研讨会以线上报告的方式,顺利举办。
徐义刚院士作了题为“青藏东部-滇西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滇西晚中生代以来的岩浆作用研究。在青藏东部的汇聚区存在intraplate-type的岩浆。该岩浆活动可能反映了俯冲的特提斯板块的断裂,暗示在始新世此处存在大陆碰撞。第二部分介绍了结合岩浆作用和地幔各向异性揭示扬子西缘岩石圈改造。渐新世超钾岩浆和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产于同一区域,而渐新世超钾岩浆来自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峨眉山玄武岩来自高温地慢柱。地幔柱活动会将原先存在于岩石圈地幔中的富集、低熔点组分消耗掉。由于富集地幔不能再短时间内形成,因此,扬子西缘富集岩石圈地幔是外来的。第三部分介绍了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古老地幔柱。地幔柱在到达下地壳区域时会发生大规模的熔出,形成高波速的下地壳层,可以通过地球物理方法进行观测验证。
宋晓东教授作了题为“世界屋脊是如何形成的?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变形”的报告。大陆变形十分复杂。然而,青藏高原的“地块”特性似乎是可识别的。这些地块深深扎根于地幔岩石圈中,部分靠近碰撞区(青藏高原中南部),部分远离碰撞区(高原边缘)。地壳和地幔岩石圈的变形一般是相互耦合的。在青藏中南部,印度地幔岩石圈的几何形态可以大致成像。重要的地表特征(裂谷作用、地震、岩浆作用)可能与印度岩石圈地幔的撕裂联系在一起。在青藏高原地壳内广泛观测到的低速带是由深部地壳熔融引起的。深部地壳熔融是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后期的产物,而不是主动控制因素。高原生长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宋教授提出了一个早期以地壳缩短为主,后期伴随着深部地壳熔融和可能的流动的多期增长模型。后期的地壳流动可能会促进地壳的变形,但没有观测到控制高原生长的大规模地壳流动。这里的地壳形变具有连续断层和地块断层的双重特征。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甘肃省地震学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