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首家致力于计算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实验室。实验室由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石耀霖教授创建,他是本实验室的开拓者和实验室科研方向的领导者。经过多年努力,2010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文,将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正式纳入院重点实验室系列,并于2011年1月20日揭牌启动并开始运作。201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2015年1月23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2014年数理、地学领域院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科发前字〔2015〕17号)文件,实验室由原来的C类院重点实验室提升至B类院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将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公共软件平台作为了实验室发展的主要建设方向和目标之一。目前,实验室拥有数值模拟与可视化平台,包括:(1)CPU并行计算节点226个:6个登陆和管理节点,220个计算节点,单台服务器配置2×Intel Xeon E5-2670 (20M cache, 8 Cores, 2.60 GHz/8.00 GT),计算能力达到127.7176Tflop/s;(2)66个GPU计算节点,每个节点采用最新的Kepler架构系统(NVIDIA Kepler K20M GPU), Infinite Band互联网络,双精度浮点计算能力达到76.585Tflop/s;(3)10个最新的Intel MIC (Intel Ferry Knights架构, Intel Xeon Phi 7110P)体系架构并行计算系统,双精度浮点计算能力达到12.27Tflop/s;(4)6节点用于Lustre磁盘阵列管理,共有磁盘阵列420.7TB;(5)11节点用于并行可视化屏幕墙专业显示系统, 11块Nvidia NVS440显卡(1带4),1GB交换机,同时支持41个LCD,操作系统:Rocks Linux,可视化中间件:VizRoll, SAGE, VisIT,可视化应用软件:ParaView,Amira,Opendx;4X10大规模数据和科学计算结果并行可视化显示系统(40个高分辨率显示器组成的高分辨率显示墙系统),52.4MegaPixel;(6)实现与中国科技网直接光缆网络互联,与美国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实际传输能力可以达到30MB/s;(7)重点实验室内部万兆网互联;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是我国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的起步工程“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参加单位,接入出口带宽为1Gbps,IPv6地址段为2001:CC0:2020::/48,采用双栈结构,由一条千兆免费校园IPv6网络出口至CNGI。良好的网络接入服务和高速互联网络,为实验室在互联网络需求方面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截止2015年底,实验室的综合超级计算能力已经达到了176.31TFlops的计算能力,在全国高校现有高性能计算机中峰值计算速度处于前列。
软件环境建设方面,目前实验室拥有由科研人员自行编著完成的高性能计算软件,安装了网络版的有限元程序自动生成系统,生成的并行有限元程序能够在本实验室的并行计算机和联想深腾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等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上稳定运行。拥有有限元自动生成系统、Adina有限单元法程序、Abaqus、ANSYS有限元程序、Amira三维图像可视化系统等软件、Gid等商用科研软件和GMT、TECPLOT等通用分析和绘图软件系统。另有中国地震局网格数据节点和中国气象局MODIS卫星数据终端服务器和存储系统设备。终端服务器5台,磁盘阵列3.5Tb。实验室还有用购置的VisaSense仿真系统以及相关的测试平台进行应用研究,可以实时服务于教学及科研。同时,实验室在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子项目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共享与合作网(2005DKA10201)”项目和远程可视化应用方面长期进行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实验室寄托863项目,研制和自行组装的40个高分辨率屏幕组成的大规模数据和科学计算结果并行可视化显示系统(4X10: 40个高分辨率显示器组成的高分辨率显示墙系统),整体分辨率达到52.4MegaPixel像素,配备Visit、Viz、Sage、Parallel View、Amira等先进并行可视化管理和实现软件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